民国九年(年),海安人宋月江只身来东台于三元宫巷内经营照相业,当时开照相业务的还有三里桥口的樊中记,马公桥下的紫芝,毛家巷内的缪王等,这些都是住家经营,属于小打小闹的照相业。宋月江拍摄的东台文昌阁经过几年,宋氏照相租赁了马公桥下尼姑庵一隅开设月江照相馆,兼有其宗亲宝凤、宝祥相助,照相馆办得颇有起色。又数年,更典三里桥口范姓房屋12间,其中店面有三开间。扩大经营规模后,宋月江于民国二十年(年)将全家从海安迁来协同经营月江照相馆,其规模和技艺闻名于苏中里下河一带。这以后宋月江又喜得两子,宋月江把自已的名字,分配下去,一个叫宋小月,一个叫宋小江。宋小月继承照相技术,宋小江继承炭画肖像艺术。从年到年之间,东台城里相继开业的照相馆有友莲、良友、东光、予也照相馆。这几家照相馆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过去东风照相馆里的主摄影师宋小月,东台只要有什么重大活动,都必有宋小月到场摄影,宋小月也就是那个时代东台街上的首席摄影师,照片为笔者于年采访时所拍。以前新东桥西北桥下是一个花圈店,当时好像东台街上就这唯有的一家,花圈店的墙上有个镜框,写着宋小江画像,他画的人像造型准确,人物的神韵跃然纸上,一张泛黄的旧照片,即使斑驳模糊,通过他对人物轮廓的勾勒,能逼真地将其复原出来,大有妙手回春的神功。笔者年特意前去采访过老人家,惋惜的是几个月后,老人驾鹤西去了。年,在“一化三改造”中,东台的私营照相院并入东台县饮食服务公司,实行公私合营,当时从业人员只有十六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国营照相馆一共只有三家,分别是新东桥下的“东风照相馆”(年改为东台照相馆),影剧院斜对面的“光华照相馆”,设在饮服公司二楼的丁字街摄影部(年迁到新东饭店楼下更名为“大华照相馆”),在年底,这三家照相馆共有各类照相器材12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私营照相业有所发展,全市多个乡镇都开设了个体照相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拍照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家庭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管是摄影师还是顾客,每个人对待这件事都是很慎重的一件事情,去照相馆拍照片总穿着最好的衣服来的,那个年代流行穿军装,有从部队回来探亲的军人,军装常常被借去拍照片,那时要是有一张穿四个兜兜的军装照,会被人羡慕的不得了。过去在照相馆照相,后面的背景都是一些风景图片,七十年代拍照片最美的背景大概就是南京长江大桥了。拍摄对象的用心加上摄影师的耐心,让那个年代的照片拍出来更有一种仪式感。在过去那个年代,拍照是普通家庭在休闲娱乐方面的大事,每逢国庆、春节等节日,照相馆都得通宵达旦加班加点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很多人家里的黑白胶片都记录了所经历的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传统的照相从拍摄到冲洗出照片再到后期处理,要经过修版、修相、上色等十多道工序,十分繁琐。一般都要一星期至10天才能取片。如果想要后期修片,就要在底片冲出来后,用铅笔细细地描,而且还只是轻微的改动,经过这一系列的工序处理出来的照片,很少有人不满意的。“上颜色”是黑白照时代所特有的工序,过去很多人家里都有一两张彩色照片,彩色照片也就是在照相馆照了相,然后照相馆里的师傅进行手工着色,用水彩或油彩,将黑白照片上色,就加工成了一张张彩色照片。这些用一笔一画出品的彩照,在当时让人觉得是很奢侈的,也不是每家都有。这种黑白时代的“彩色”照,一度很受欢迎。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照相馆引进彩色冲印设备,这种特别的“彩色”照才逐渐被真正的彩照所取代。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东台的照相业得到快速发展,从公营到私营再到现在的高档影楼;从去照相馆拍照片,到自己拥有相机,到现在人人可以用手机瞬间拍照;从黑白照片到上色照片,再到现在的彩色照片;从傻瓜相机到数码相机,再到现在的各类单反;从暗房冲印到电脑打印……过去一卷胶片一张一张省着用,现在的单反相机是随意按快门,几百张几百张拍,再不会为胶卷浪费犯愁了。随着本世纪初的旧城改造,东台的老照相馆相继拆除,老照相馆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这些照相馆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已经在很多东台人的脑海中留下了岁月的记忆,它们它沉淀了东台人关于一个时代的记忆,它是人们生活的记录者,也是时代的记录者。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