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设备

白肺与原始毒株有关吗调整后防控重点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6/19 15:57:00   

国家卫健委:“乙类乙管”打的是有准备之仗,而绝不是被动的放开

今天(12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措施有关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表示,从传染病的特征、健康影响、疫情形势和防控工作需要出发,将一种传染病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需要具备相关条件。这是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要求的,是依法防控的鲜明体现。

近三年来,通过对新冠肺炎“乙类甲管”严格管理,我们经受住了全球先后五波疫情流行冲击,成功避免了致病力相对较强的原始株、德尔塔变异株的广泛流行,极大减少了重症和死亡,也为疫苗、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医疗等资源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有力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

当前,随着病毒变异、疫情变化、疫苗接种普及和防控经验积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防控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而我们密切跟踪病毒特点,研判疫情形势变化,加快推进疫苗接种和药物供给,加强医疗救治和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等因素,都为我们调整新冠病毒感染的法律归类创造了条件。因此,调整为“乙类乙管”我们打的是有准备之仗,而绝不是被动的放开。

从疫情形势和病毒变异情况看,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全球流行优势毒株,虽然感染人数多,但重症率和病亡率低。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相比原始株和其他关切变异株减弱,所导致的症状以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为主。

从人群免疫水平看,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得到普及。全国目前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过34亿剂次,疫苗接种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2%以上和90%以上。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个人防护能力逐渐提高。

从防控工作基础看,通过完善分级诊疗救治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增设发热门诊,医院重症病床、ICU以及相关救治设备与物资储备,医疗救治能力得到提升,逐渐统筹实现新冠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国内外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研发取得进展,我国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方药。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积累了较丰富的疫情防控和处置经验,防治能力显著提升。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是保健康、防重症。依法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是疫情防控策略的重大调整,体现了实事求是、主动作为、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政策,将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病毒变异和疫情形势的变化,有助于把防控资源更加集中到保护患有基础病的老人、孕产妇和儿童等重点人群上来,有助于更好地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卫生需求,有助于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李斌同时提到,当前全球大流行尚未结束,疫情走向仍有不确定性。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对新冠疫情仍保持着高于普通传染病的防控措施。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绝不是放任不管,绝不意味着所有防控措施的退出,而是要强化服务、强化保障。接下来,我们将抓细抓实医疗救治资源的准备,着力保障群众用药需求,全力做好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的防护和救治,切实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努力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国家卫健委: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实施“乙类乙管”重点是强化服务和保障

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自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不再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此前报道→)12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措施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实施“乙类乙管”,是综合评估病毒变异、疫情形势和我国防控工作等基础上作出的防控策略调整,是实事求是、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的主动作为,是为了不断提升防控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实施“乙类乙管”,绝不是放开不管,重点是强化服务和保障。要抓实抓细医疗救治资源准备,着力保障群众用药需求,全力做好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的防护和救治,特别是强化老年人疫苗接种和健康管理,切实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

调整为“乙类乙管”后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措施主要有这些不同→

会上通报,将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在防控措施方面主要有以下不同:一是在传染源发现方面,“乙类甲管”时,主要通过风险职业人群“应检尽检”、风险区域全员核酸筛查等方式发现感染者。实施“乙类乙管”后,主要通过医疗机构就诊、居民自我健康监测、重点人群检测等方式发现感染者。各地要保证社区保留足够数量的便民核酸检测点,保证零售药店、药品网络销售电商等充足供应抗原检测试剂,有效满足居民检测需求。二是在传染源管理方面,“乙类甲管”时,对发现的感染者和未排除的疑似病例实行隔离治疗措施,同时对密切接触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隔离观察。实施“乙类乙管”以后,对于发现的无症状和轻症感染者,可自愿选择居家健康管理,对于不具备居家条件或不想居家、担心传染家人的居民医院隔离治疗。各地也为自愿集中隔离者提供类似“健康之家”等隔离服务。三是在社会面防控方面,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后,社会面防控措施将更多集中在重点场所、重点机构、重点人群,取消或减少对其他场所机构和人员活动的限制,尽量减少对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比如除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特殊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对跨区域人员开展落地检、不再对外溢风险人员开展跨区域协查;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不再采取高风险区“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等相应的风险区域管控措施。四是在国境卫生检疫方面,“乙类乙管”后,对入境人员,不再实施闭环转运、集中隔离等措施,来华人员按海关要求填写健康申明卡,申报正常且海关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的人员可直接进入社会面。对入境物品不再采取预防性消毒,对进口冷链食品不再进行抽样检测。国家卫健委:白肺与原始毒株和疫苗接种没有关系从近期的公众反映情况看,有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就诊过程中发现了肺炎或者是CT出现了白肺的现象,有网友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跟感染了原始毒株或者接种疫苗有关系的。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在27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作出回应。焦雅辉表示,现在出现所谓的白肺与武汉当时的原始毒株和疫苗接种没有关系,并且当前的流行优势毒株仍然是奥密克戎毒株。焦雅辉介绍,白肺是肺部影像学表现的一个口语化的描述。我们知道正常情况下肺部是由肺泡组成的,肺泡里边是充满了空气的,进行CT或者是X线检查的时候,射线穿过肺泡的时候,影像的表现应该是黑色的区域,但是当肺泡里边出现炎症和感染,有渗出液和炎性细胞的时候,肺泡就被这些渗出液或者炎性细胞填充,这样射线就穿不透,在影像学上的表现就出现了白色的区域,这个白色区域反映出来的是渗出物的影像学的表现,并不是说肺脏的组织和实体变成了白色,所以这个就出现了所谓的白肺。随着这些渗出液的吸收、炎症的消退,白肺的表现也会逐渐消退,也就是说肺部的影像学表现就会回到正常的黑色的区域。并不是只要肺部出现了炎症就都叫白肺,比较严重的肺炎的表现才会出现白肺,一般来讲肺部的炎症比较重,渗出比较多的时候,就是白色的影像区域面积达到了70%到80%的时候,才在临床上把它称为白肺,不是说只要出现了炎症就都是白肺。出现白肺之后,患者就会出现低氧血症或者是呼吸窘迫,这一类的患者在临床上,尤其在现在的这波疫情当中,主要是高龄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出现,但是这样的患者它的占比还是非常低的。在治疗上来讲,对于这个病原体,不仅仅是新冠的病毒,多个病原体都可以引发肺部的炎症,像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包括一些细菌,像大叶肺炎这些细菌,这些病原体都可以引发肺部的炎症,严重的时候都可以出现白肺影像学的表现。在治疗上来讲,我们现在是有成熟的一个专家的共识和治疗的方案,主要是俯卧位的通气,另外进行给氧的治疗,包括像无创的呼吸机、有创的呼吸机,还有被网友称为救命神器的ECMO,同时加强原发病对应的治疗,经过治疗,在白肺的患者当中有相当部分还是可以好转的。借此机会,我们呼吁一定要加强老年人健康状况监测,要关口前移,在发生老年人的感染,尤其发现转重的倾向,出现呼吸困难等等这样一些情况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就诊。并且我们在全国也要求对于老年人重症不要经过分级诊疗、逐级转诊,医院来就诊进行救治。国家卫健委:在经历重症救治高峰的省份重症床位资源已接近临界值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在会上通报,在床位资源方面,我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总床位数是.6万张,近期床位使用率在60%左右浮动。截止到12月25日全国重症医学的床位总数是18.1万张,也就是10万人有12.8张,其中三级医疗机构的重症医学床位数是13.34万张,可转换ICU的床位是10.48万张,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重症床位的使用率平均是在50%左右波动,全国重症床位资源总体来看是充足的。目前,在经历重症救治高峰的省份,重症床位的资源已经接近临界值,需要进一步扩充重症床位的资源,或者是加快重症床位的周转。在重症抢救的设备方面,截止到12月25日,我们共有血液透析单元16.7万个,床旁血滤机(CRRT)是2.4万台,体外肺膜氧合仪(ECMO)余台,有创呼吸机13.1万台,无创呼吸机15.7万台,监护仪万台,高流量吸氧仪5.8万台,总体来看,目前国家床位资源和设备资源能够满足重症患者的需求,我们也将根据疫情发展的情况继续加强监测,同时我们也要求区域协同支援,根据每个地方疫情发展不同的阶段,根据需求及时统筹调配全国的重症资源,加强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如何防范调整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发布会上,梁万年介绍,为有效防范风险,有必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强疫苗接种,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人群的接种。二是加强药品供应保障,包括中药、西药以及相关的医疗设备等,千方百计满足群众的用药需求。三是通过在线健康咨询、科普等,鼓励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优先选择居家隔离照护。对老年人等重症高风险人群,要摸清底数、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健康管理,提供转运、住院等绿色通道,确保应治尽治、应收尽收。四是完善医疗机构分级诊疗机制,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加强基层诊疗能力建设,统筹新冠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工作,尽最大可能不影响正常的医疗服务需求。五是做好风险沟通,面向公众加强宣传倡导。围绕健康监测、个人防护、居家合理用药、垃圾弃置等方面给出建议,帮助公众了解如何科学合理用药、何时就医以及去哪里就医等具体问题,促成公众理性应对新冠疫情,避免恐慌。六是关心关爱医务人员和维持社会经济日常运行的工作人员。七是加强病毒变异情况的监测,加强疾病严重性、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的监测,尽量避免发生医疗资源挤兑。“甲”变成“乙”“管”还在!调整后防控措施的重点为“三重一大”会上通报,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从“甲”变成“乙”,“管”还在,调整的是“管”的等级,而不是“不管”或者“躺平”。调整后防控措施的重点可以简要概括为“三重一大”:一是加强重点人群保护。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保障充足药物供应,开展65岁及以上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健康调查,做好分级分类诊疗服务。二是加强重点机构防控。做好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医疗机构、学校、学前教育机构等人群集中的重点机构防控,在疫情流行期间加强人员健康监测,对养老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适时采取封闭管理,严防机构内聚集性疫情。三是做好重点行业防控。对维持社会基本运行的公安、交通、物流、水电气暖保供保障等行业,强化员工个人防护和工作环境通风消毒,建立人员轮岗备岗制度。四是动态开展大型密闭场所防控和大型活动管理。强化疫情动态监测与应对,疫情严重时,对人员容量大、空间密闭的场所,如场站码头、市场商超、娱乐休闲场所、交通运输工具等,短期内可采取必要的减少人群聚集和人员流动等措施,暂缓大型活动举办,压制疫情高峰。另外,倡导坚持个人防护措施。健康中国行动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乙类乙管”后,我们仍然要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用公筷等良好卫生习惯,及时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乙类乙管”后疫情数据公布频次将调整会上通报,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传染病后,疾病监测、报告和对外发布等作出如下调整建议:一是调整公布内容。保留确诊病例、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删除密切接触者等相关信息。不再区分本土病例和境外输入病例。二是公布频次调整。频次调整为每周1次,根据疫情变化情况进行调整,最终调整为每月一次。三是其他监测信息公布。由中国疾控中心在中心网站定期公布。四是监测内容调整。由传染病网络直报病例报告为主,调整为病例报告、人群核酸和抗原检测、医院监测、重点机构和重点人群监测、病株变异监测等综合监测。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值班编辑:陈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9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