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娱乐设备 >> 娱乐设备市场 >> 玩手机的孩子与不玩手机的孩子有什么区别十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无线网络的应用,电子设备的普及,都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体现。
现在大多数家庭当中都有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脑、投影仪等等,而且现在的电视大多也都能联网,能够浏览互联网上的内容。
根据国家年发布的未成年人互联网信息调研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网名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75亿人,这个数字着实令人震惊,根据年的人口统计数据,日本全国人口仅为1.26亿人。
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了93.1%。这与近些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生们大规模线上学习的方式相关,但是,绝对不是所有未成年人都是为了学习而使用互联网。
谁叫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未成年人首次接触电子产品的年龄正在不断下降,以前的孩子大多要到成年之后才能够拥有自己的手机,现在的孩子才上小学,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手机,而在家中年仅3、4岁的孩子就已经开始玩起了手机或者平板电脑。
我们都知道长期使用电子产品会对人产生伤害,对于未成年人的伤害,更深更广,那么具体而言,都会在哪些方面造成不良影响呢?玩手机的孩子与不玩手机的孩子有什么区别?十年后差别明显。
一、影响大脑发育
根据美国卫生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显示,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会对儿童的大脑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会影响大脑的沟回产生,使大脑的纹路发生变化。
根据研究数据显示,儿童每天使用电子产品超过七个小时,会导致儿童大脑皮层过早变薄。
大脑皮层当中分布着大量的神经突触,这些神经突触会参予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思考、运动等等。
我们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强化神经连接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是通过不断地练习,能够使大脑皮层的表面积不断增大、变厚。
长期使用电子产品,会损害大脑当中的神经元,从而导致神经元细胞减少,大脑皮层自然越来越高,这可能会导致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脑血管疾病甚至是脑水肿。
据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调查数据显示,在全国范围内的被试当中,有89.6%的未成年人,使用电子产品上网是为了学习,有61%的未成年人,使用电子产品是为了玩游戏、刷视频等等。
从这份数据当中我们能够看出,除了学习用途以外,大多数未成年人都会使用电子产品进行娱乐活动。
根据人体发展理论来讲,人类的大脑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是具有阶段性的,而大脑第三个发育的高峰期恰巧是12至18岁,适度的学习能够增加大脑神经元,使神经元细胞增多,大脑皮层增厚。
那么,经常玩手机的孩子和不经常玩手机的孩子,在10年后存在着多大的差距呢?我们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总是会忽略大脑的塑造过程,并且会忽略这十年之间的学习状况。
这个问题实际上刚好对应了斯坦福棉花糖实验的“变式”,在日积月累的过程当中形成了习惯,会影响一个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事作风,导致每个人有不同的偏好。
经常玩手机的孩子,会沉溺于瞬时快乐当中,失去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陷入一种恶性循环,长期使用手机会导致大脑神经元减少,引发思考懒惰,导致难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工作当中,最后也必定一事无成。
玩工这个概念最早由朱利安·库克里奇提出,如今这个词被用来形容那些通过互联网玩游戏的人。
这些人在娱乐的同时也成为了一种免费的劳动力,正是这些人在帮助资本逻辑在新型网络社会当中不断更新完善。
未成年人广泛地进入互联网世界就代表着玩工的年龄越来越低,相信大家都看到过那种未成年人给主播打赏、给游戏充值的新闻。
这会导致个体在成年之后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排斥独立思考,只想依赖手机,依赖互联网解决所有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父母的学历越高,儿童首次接触手机的年龄越大,并且接触手机的时间越少。
这主要是由于父母给孩子营造了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父母充分地了解互联网以及电子产品会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当中,尽量少用电子产品,多花些时间陪孩子玩耍。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通常认知能力更强,能够良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并且不会在任何情况下出现极端情绪。
是否经常玩手机或许不能成为评判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但是经常使用电子产品的确会使人们产生依赖感,试想现代年轻人如果不带手机出门,是不是就像没穿衣服一样没有安全感?
TheEnd-
作者
汤米达
编辑
万安
第一心理主笔团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PiagetBiographie.(,January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