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娱乐设备 >> 娱乐设备资源 >> 盛开在华蓥山里的杜鹃花记2022年四
“群众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精神文化也要跟着富裕起来才行。”这是年四川省“金熊猫”奖先进个人、华蓥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化艺术股负责人郭海燕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她看来,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新时代新征程下,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她不懈奋斗的目标。
坝坝舞“跳”上乡村大舞台
前些年受物质条件制约,华蓥市广大农村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大家看来随处可跳的广场舞,在农村地区就很难开展。”郭海燕说。
“没有场地,没有音响,极大地限制了大家的热情。”华蓥市华龙街道东方村村民白天燕说,她曾组织过有兴趣的村民一起跳坝坝舞,但受场地限制,以及没有音响,大家始终放不开手脚,跳过几次后便没了热情,队伍自然就散了。
在一次走访中,郭海燕了解到该情况,立即将其记录下来。郭海燕坦言,不能跳舞乍看只是小事,但侧面反映出的是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在随后多次下乡过程中,她发现这种情况十分普遍,便向领导汇报,争取领导重视和上级支持解决该问题。
在郭海燕的努力下,经多方筹集资金,华蓥市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含乡镇文艺团队)、村(社区)文化室配备了锣、鼓、镲、二胡、音箱、电子琴等价值余万元的设施设备,部分条件成熟的村落还修建了乡村大舞台。
同时,郭海燕还积极组织声乐、舞蹈等专业干部,为有需要的群众上门指导培训,并送上曲谱歌碟等。得益于此,华蓥市群众文化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而生,迅猛发展,如今该市有业余文艺团队91个,吸纳群众近万人,极大地推动了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喜庆的锣鼓敲起来,欢快的舞蹈跳起来,动人的歌儿唱起来……如今,文娱活动中群众愉悦的身影随处可见,爽朗的欢笑声回荡在华蓥群山之间。“我们村不仅跳上了坝坝舞,农闲、大型节假日的时候还搞文娱表演,演员都是本地村民,大家参与的热情十分高涨。”谈起现在的业余文化生活,白天燕笑得合不拢嘴。
文化服务送到村民家里
在华蓥市禄市镇凉水井村、华龙街道沙坝村、明月镇白鹤咀村三个村落里,“三小工程”的实施打通了老百姓基层公共服务文化的“最后一公里”。年,郭海燕第一次提出打造“三小工程”就获得了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
“三小工程”的“三小”指的是小书屋、小院坝、小讲堂。“希望通过利用农村闲置房屋或公共场地打造出能够供村民学习、娱乐、交流的场地。”郭海燕说。
其中华龙街道沙坝村“三小工程”选址于当地退休教师姚志菊所住院坝,此处集学生课后教育、惠民便民服务、培育文明乡风于一体。姚志菊老师除了免费提供讲堂、书屋、院坝,还担任管理员及辅导员,免费为周边村留守儿童辅导文化课程。
“在‘三小工程’选址时,我与姚老师进行了一次深度交流,发现她热心公益事业,主动提出将自家房屋拿出两间建设成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郭海燕说,姚老师的爱心感动了她,也给了她继续做好“三小工程”的前进动力。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该工程已经成为远近闻名、周边区县争先学习的先进典范。
近年来,在郭海燕的大力推动下,华蓥市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经基本建成,作用发挥明显。12个乡镇(街道)13个综合文化站(中心)免费开放,规划建成留守儿童(学生)文化之家5个、农民工文化驿站2个、标准化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5个、文艺基地5个、“农民工之家”4个,服务功能的全面提升,让老百姓享受到了更多的文化发展成果。
在华蓥,郭海燕被当地老百姓称赞为“华蓥山里的杜鹃花”,这束“杜鹃花”是华蓥山优秀文化的弘扬者、传播者,“杜鹃花”给市民带来了欢乐。“我的岗位很平凡,我的工作也很平凡。我希望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为群众实实在在地做点事,让群众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郭海燕说。(华蓥融媒范青燕广安日报记者刘毓然黄钟锐)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