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设备

爱国卫生月12条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你养

发布时间:2025/3/18 14:15:38   
年4月是第33个爱国卫生月,今年的活动主题为“文明健康,绿色环保”。对于个人而言,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守护我们的美丽家园。以下12条健康文明生活习惯我们一起坚持吧——1.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开窗通风换气可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室内致病微生物和其他污染物的含量,降低室内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的浓度。此外,阳光中的紫外线还有杀菌作用。条件允许情况下,每天早、中、晚均应开窗通风,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15分钟。寒冷季节开窗通风要注意保暖。 2.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尊重他人的健康权益吸烟和二手烟暴露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烟草烟雾中至少含有69种致癌物;室内工作场所、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内完全禁烟是保护人们免受二手烟危害的有效措施。二手烟不存在所谓的安全暴露水平。在同一建筑物或室内,采取划分吸烟区和非吸烟区、安装空气净化或通风设备等措施,都不能够消除二手烟雾对不吸烟者的危害。吸烟者应当尊重他人的健康权益,不在他人特别是孕妇和儿童面前吸烟,不在禁止吸烟的场所吸烟。吸烟者应尽早戒烟,最终做到不吸烟。3.少聚集,隔一米呼吸道传染病大多通过飞沫传播。飞沫传播发生在与感染者近距离接触时,因此,为了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交安全距离应保持在1米以上。保持社交安全距离不仅能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也是文明礼仪的体现。建议在旅游景区、商场、餐厅、医院等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和窗口单位设置文明排队的地面指引标识和宣传标语,引导公众保持社交安全距离、自觉有序排队。4.坚持科学佩戴口罩戴口罩可以有效阻挡空气和飞沫中的细菌、病毒,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公众应学会科学佩戴口罩,保护自己和他人。佩戴口罩前应洗手;分清口罩的正、反面,保持深色面朝外;金属条一侧在上,按压金属条使之紧贴鼻梁,使口罩与面部紧密贴合,口罩要遮盖鼻、口和下颌。口罩弄湿或弄脏后应及时更换。废弃口罩不要随地乱扔,应投放到垃圾收集处。 5.合理膳食,食物多样合理膳食指能提供全面、均衡营养的膳食。食物多样,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求。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建议平均每人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克,薯类50-克;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以上。提倡餐餐有蔬菜,推荐每天摄入-克,深色蔬菜应占1/2。天天吃水果,推荐每天摄入-克的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吃各种奶制品,每天摄入虽相当于液态奶克。经常吃豆制品,每天摄入量相当于大豆25克以上。6.清淡饮食,少油少盐少糖目前,我国多数居民食盐、烹调油和脂肪摄入过多,这是导致高血压、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膳食因素。应当培养清淡饮食习惯,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5克,每天烹调油不超过25-30克。过多摄入添加糖可增加龋齿和超重肥胖的风险,推荐每人每天摄入添加糖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7.重视心理健康,保持平和心态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举止,能够恰当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和事,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等),情绪稳定,能够应对生活中的压力,能够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心理健康的表现主要有: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肯定自己的能力,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培养自尊、自爱、自重、自信的品格;不断学习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技巧,提高应对社会环境的能力;在社会交往中,保持乐观、愉快、积极的情绪,融入家庭、学校、单位、社会,从社会活动中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采取努力、拼搏、向上的态度,保持平和积极的心态;产生消极、忧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时,能够自我调节或寻求社会支持。 8.及时调节负面情绪,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调节自身情绪和行为,向他人倾诉、寻求情感交流,拨打专业心理援助热线以及到医院、医院心理门诊寻求专业人员帮助等方法解决或应对。采取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调适对社会和他人的期望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等,均有助于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9.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任何生命活动都有其内在节律性。生活规律对健康十分重要,工作、学习、娱乐、休息、饮食、睡眠都要按作息规律进行。要注意劳逸结合,培养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情趣和爱好。顺应四时,起居有常。睡眠时间存在个体差异,成人一般每天需要7-8小时,儿童、青少年需要更多睡眠,建议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小时,高中生不少于8小时,长期睡眠时间不足有害身心健康。 10.节约能源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入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伴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持续推进,我国已进入能源高消耗期,严重的能源浪费和损失使得形势更加严峻。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是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可再生资源来说,主要是通过合理调控资惊使用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不可再生资源来说,主要是加强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11.选择绿色低碳出行,优先步行、骑车或公共交通出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选择绿色低碳出行,就是主动采用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交通方式,既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也有益健康。尽置减少使用私家车,优先步行、骑行或公共交通出行,多使用共享交通工具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家庭用车应优先选择新能源汽车或节能型汽车。 12.自觉做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环境不受污染,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切实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坚持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与工作方式,践行绿色消费,自觉养成节约资源、不污染环境的良好习惯,努力营造清洁、舒适、安静、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为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作贡献。积极参与和监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劝阻、制止或通过“平台举报破坏生态环境及影响公众健康的行为。来源:国家卫健委、健康中国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胡家林编辑毕文君编审吴文仙李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8023.html
------分隔线----------------------------